重視品質的企業一定是學習型組織,在樂於學習的企業文化下,領導人鼓勵員工腦力激盪,不斷挑戰既有規範,塑造學習文化。員工在充分授權的環境下,視品質訓練為工作的一部分,全力以赴,品質自然不斷提升。
以下是最佳實務企業取採的做法:
塑造學習型組織:「學習型組織」的概念近年相當盛行,要成為學習型組織,企業必須以學習的心態面對各種情況,並設定清楚的學習目標。理想上,學習型文化至少應包含:訓練資源中心、專家指導員工、師徒計畫、橫向學習、工作輪替或工作交換計畫、腦力激盪會議、員工建議制度, 以及有效記錄客戶意見的制度。
培養員工品質思維:訓練對企業競爭情勢及績效的影響,並不容易量化,不過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曾對540家組織進行隨機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員工平均訓練支出較高的企業,在員工滿意度、留職率、產品及服務品質、客戶滿意度、銷售額及獲利力等方面,都有比較好的表現。
頂尖企業的員工大多瞭解Pareto圖表、因果分析、頻率分佈圖、柱狀圖等基本品質工具。可以透過傳統上課方式、工作中指導、共同解決問題,讓品質工具應用在日常遭遇的問題上。
積極的企業甚至會提供結合文字、視訊、語音及不同訓練技術的多媒體訓練教材。企業推動品質訓練,必須掌握以下幾點,才能產生最大效益:
悆教育管理階層,讓他們了解公司的品質理念、效益、障礙,以及如何使用品質工具。
悆中階主管也需接受類似的訓練,唯其內容較偏工具的運用,而非策略性規劃。
悆訓練技術及生產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如何使用量化工具。
悆內部指導員及約聘訓練人員的訓練應包括:了解企業的品質理念、使用品質工具、解決問題及溝通的技巧等。他們在導入計畫前會先提供員工訓練,扮演品質改善團隊的指導員、提供新的課程並訓練新進人員。
建立品質職能模型:所謂職能是指員工應用在工作上的種種知識、技能及才能。職能與傳統工作說明的差別在於,前者著重如何有效率地執行工作,而不只是做什麼。換言之,工作說明只描述特定的任務,職能則包含員工有形、無形的能力。
職能模型是企業品質管理很有用的工具,它能協助員工面對新的挑戰,並了解最新的品質技能。建立職能模型,要先詳列現有職能,再定義不同層級的最佳職能項目(包括組織層級的職能、部門層級的職能和特定工作的職能)。
例如,一般人常抱怨財務人員所受的訓練過於狹隘及偏重技術性,職能發展即能協助財務人員了解公司主要品質驅動要素,使其能從策略角度了解企業、更具創意地解決問題,並協助其他部門迅速解決品質瓶頸。
確保供應商品質:供應商所具備的彈性與技能,也是企業品質能否提升的關鍵之一。因為供應商所供應的原料及零件若無法符合高標準,製造商便無法生產出世界級的產品。
因此,許多企業與供應商合作之前,會先確認其品質能力,包括審查對方的品質程序,或要求出示品質認證等。有些製造商甚至對供應商進行品質教育,以確保一致的品質觀念及標準。
(作者是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,本文參考資誠全球聯盟所PwC「全球最佳實務」資料庫,資誠智識中心:http://www.pwc.com/tw)
【經濟日報/薛明玲】
【2007/05/11 經濟日報】@ http://udn.com/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