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7-10

模組廠要賺 庫存控管最關鍵

  分析記憶卡的製造成本結構(Bill of Materials,BOM),記憶卡其實是個有利可圖的NAND應用商品,由於NAND晶片跌價速度夠快,至記憶卡反應元件降價幅度而調降價格的時間,大致上有三個月的前置期,理論上模組廠生產記憶卡的毛利率也有三成左右空間。不過模組廠之所以毛利率不佳,原因就在手中NAND庫存跌價問題,金士頓創辦人暨副總裁孫大衛就說,模組廠要賺錢只有一個難度,如何去有效控管手中的記憶體庫存。
  毛利率應有三成
  以目前主流的一GB快閃記憶卡製造成本來推算,包括封測的NAND晶片佔成本比重約在七○%至八○%,記憶卡另一個心臟╴控制晶片,在多家業者大舉投入導致連串殺價後,控制IC及電路板的整合報價已降至一美元以下,佔記憶卡成本約五%至八%。再加計連接器、組裝費、及部份規格卡片需要支付的授權費後,製造成本約在八.五美元至十三美元間,與現在平均十五美元至十八美元的市價比較,毛利率至少可維持在三成上下。
  理論上記憶卡出貨愈大,獲利能力應愈好,但實際上各家業者的毛利率卻維持在一○%上下,原因就在於模組廠手中的NAND庫存,一直面臨沉重跌價損失壓力。
  模組業者指出,取得完成封測的NAND晶片,到進廠進行記憶卡封裝,大致上需要四週至六週前置時間,記憶卡封裝及測試,則需一週至二週的時間,加上最後出貨至通路或零售據點的時間也需要一週左右時間,等於模組廠在取得NAND晶片至完成記憶卡出貨,需時六週至九週的前置期。而這段期間內,NAND晶片及記憶卡價格卻天天在波動,一旦將這些變動及機會成本列入,模組廠獲利自然被大幅壓縮。
  庫存面臨跌價損失
  以近二個月內的市況變化為例,十二月單顆八Gb NAND顆粒價格仍高居十一美元至十二美元,若以當時的NAND收購價格直接計算記憶卡出貨成本,一GB的記憶卡製造成本至少也要十四美元至十六美元,當時市價約在十八美元至二十美元,獲利其實很不錯。但加計至少六週的變動及機會成本,市價只能賣到十五美元至十八美元,毛利率自然大縮水。
  所以如何管控庫存,就成為模組廠營運最重要的課題。全球最大模組廠金士頓近年來營收及獲利快速成長,穩居全球模組廠龍頭寶座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金士頓對記憶體庫存有很好的管控能力,孫大衛說過,模組廠的經營很簡單,只要把庫存問題控制好,把跌價壓力降到最低,就是成功的模組廠。
  金士頓模式可學習
  以金士頓為例,不論採購量是否大到足夠要求DRAM廠及NAND業者給予相當折扣,金士頓在全球建立的生產鏈整合模式,一直是國內模組廠學習的地方。金士頓轉投資封測廠力成,所以有能力直接向記憶體廠採購晶圓,透過省下晶片封測成本方式來壓低模組生產成本,力成也可成為金士頓庫存的緩充點(buffer);同時,金士頓在全球各地擁有營運及生產據點,可根據各市場的模組價格配貨,將較低價晶片送至高售價地區製造銷售,提升本身毛利率。
  孫大衛說過,當初投資力成只是單純想建立完整生產鏈,可以買記憶體晶圓自己做,把物流及晶片成本降低。而金士頓自一九九九年買進力成股權,最後成為力成最大股東,而後力成上市後股價飆上百元,成為國內封測廠獲利最佳的公司。金士頓的營運模式成為國內模組廠效法對象,威剛已結合國內業者成立坤遠,群聯則挾NAND供應商之力成立群豐,未來模組廠與封測廠結合營運,將成模組廠追求獲利的重要營運模式。

文章引用於 工商時報 A6/產業關聯 【涂志豪】 2007/01/18

沒有留言: